超10萬人報考上海碩士 十種專業最吃香
|
發表時間:2005/12/14 瀏覽 3519 次 |
上海市教育考試院昨天公布了2006年上海市碩士生報考的統計情況,2006年共有101607人報考本市各碩士生招生單位,這也是歷史上全國報考上海研究生人數首次突破10萬人。與往年相比,報名凈增人數和增幅明顯趨緩,報考的專業排在第一位的是MBA(工商管理碩士)。
據悉,2006年共有101607人報考本市各碩士生招生單位,比去年增加2059人,增幅2.1%,繼續刷新歷史紀錄,但與往年相比,報名凈增人數和增幅明顯趨緩,不僅大大低于2005年的報名凈增數14126人(增幅16.5%),也明顯低于2004年的報名人數增幅7.7%。
101607名考生中,上海生源22520人,占22.2%;外地生源779087人,占77.8%。應屆本科生55248人,占54.4%;在職人員46359人,占45.6%,其中,科技人員792人,高校教師3890人,中學教師5389人,成人應屆本科生569人,其他在職人員19137人,其他人員16582人。大學本科學歷97695人,占96.1%;大學本科同等學歷3753人,占3.7%;研究生159人,占0.2%。參加全國統考的有96256人(含MBA和JM);參加單獨考試的813人,推薦免試生4270人,其他268人。
高校中報考人數最多的是復旦大學16561人,依次是上海交通大學15448人、同濟大學13745人、華東師范大學10588人、上海財經大學7899人和上海大學6713人。科研院所中報考人數最多的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所871人,依次是中科院有機化學研究所363人,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356人和上海社會科學院337人。
從報考的專業來看,排在前十位的二級學科及專業學位分別為: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金融學、企業管理、英語語言文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國際貿易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和會計學。報考人數超過1千的二級學科有:外科學、國際法學、行政管理、民商法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內科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設計藝術學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基本上與前幾年的情況相似,差別不大。從具體數據分析,報考MBA(工商管理碩士)和JM(法律碩士)的人數繼續增加,分別為6236人和5300人,比2005年增加155人和458人。
專家建言:上海應首創“碩士后”制度
“讓研究生真正具有動手能力的同時,解決研究生招生規模的快速增長帶來的就業問題,上海應該首創‘碩士后’制度。”在昨天由上海市科教黨委、市教委、文匯報聯合召開的“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座談會上,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胡瑞文研究員作出上述提議。
胡瑞文表示,現在實施的博士后流動站制度應該可以擴展為“碩士后”制度。現在每年全國畢業的碩士研究生達到了二三十萬,就業是個很大的問題。他說,如果設立了碩士后流動站,通過企業的項目導師讓研究生充分培養動手能力,一年2~3萬的生活費,可以企業出一半,教委科委出一半。碩士后的招生比例控制在全國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2%左右。他表示,上海是全國的教育改革綜合試驗區,加上經濟發達,企業眾多,完全有能力在全國最先開始“碩士后”制度。胡瑞文認為,現在博士生水平不很高,研究的方向太專太窄,也使“碩士后”制度有其可行性。
胡瑞文研究員的提議得到了與會領導和相關高校及企業的贊同。上海市科教黨委書記李宣海認為,為了讓研究生的培養更有質量,上海應該有所創新,但是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必須以需求為出發點,切忌簡單“拉郞配”。上海交大副校長印杰認為,現在很多高校導師的課題是在“無病呻吟”,根本沒有作用,應該讓學生帶著問題到企業讀書,通過出專利、出成果再配合論文來真正地培養能力,而不是閉門造車寫一些沒有用的論文。
新聞鏈接:名記者也能當碩導
現在上海平均1個導師帶7個研究生,為了解決“導師少學生多”的問題,上海將繼續擴大從社會上找導師的范圍。將來,具有社會實踐經驗的跨國公司高管、名記者等也能夠擔任研究生導師。
昨天的“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座談會上傳出消息,“上海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的規模將醞釀繼續擴大。現在上海有5家大型企業集團是研究生的培養基地,今后將進一步擴大到跨國公司和民營企業。上海也將打破理工科培養為主的現狀,文科學生如新聞、古籍等專業研究生也可以進入聯合培養基地,而新聞單位、出版社等單位的工作人員也能夠擔任研究生導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