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間斷性失業困擾中低學歷年輕人
|
發表時間:2006/1/4 瀏覽 3139 次 |
有人“隔三岔五來找工作”
上海徐匯東安職業介紹所所長楊燕華對此頗有感觸,“在職介所里徘徊的,很多都是熟面孔,有些人剛找了個工作,上崗沒多久就失業了,又來職介所求助。”在楊燕華從事職業指導和就業推薦的工作中,這樣的現象不少見。有一位女大專生在畢業后的一年里斷斷續續做過3份工作,長則3~4個月,短則一兩個星期,不是單位不想要她,就是自己不滿意不想干下去。
“現在上海的青年失業群體中,有不少人是這種‘間斷性失業’。”日前在上海工商外國語學院舉行的一場公共職介就業論壇上,《成才與就業》雜志社總編項秉健告訴記者,“才就業3個月或半年又失業,這種情況在年輕人中很常見。”
兩類人高發“間斷性失業”
上海公共職業介紹系統在日常的就業服務中發現,“間斷性失業”在兩類“就業相對弱勢”群體中最為普遍:
一是中低學歷的年輕人。相當數量的中專、中職、高專、高職還有部分大專畢業生在畢業時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只干了很短的時間就因各種原因離崗,又重回人才市場或職業介紹所,還有不少人因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便干脆“賦閑”在家,其父母請職業介紹部門為其推薦工作也常常是不愿干,不想干,干不久。“現在上海社區里就業困難的群體之一,就是包括‘三校生’在內的中低學歷年輕人,成了‘啃老一族’。”上海市職業介紹中心副主任丁峰告訴記者。
二是技能相對單一的大齡求職群體。由于知識老化以及技能單一,相當部分大齡求職者就業競爭力較弱,下崗或失業后很難找到一份長期、滿意的工作。很多單位聘用這部分求職者也常常不愿簽合同,使得他們對單位的歸屬感不強,流動性大。
調整心態增強競爭力
很多年輕人之所以出處于“間斷性失業”狀態,丁峰分析認為,就業期望值過高是重要原因之一,“雖然學歷相對較低,但他們對薪水、工作環境、上班地點、福利的要求都比較高,挑挑揀揀,定不下心來踏踏實實工作。”結果是,在就業市場上,相對處于“弱勢”的就業競爭力使得他們眼高手低,好工作找不到,差一點的又不肯好好干,長此以往,惡性循環,就業競爭力更差。丁主任告訴記者,由于產業機構調整,不少制造型企業和工廠都搬到郊區或者偏遠的地方去了,很多畢業后原本要進工廠工作的職校畢業生因不愿到偏遠的地區工作,這些就業的機會就白白放棄了。
這部分年輕人如何告別“間斷性失業”,項秉健主編認為,必須從就業觀念、職業素養和求職技巧三個方面努力:一是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包括調整心態和期望值,準確認識自我和就業市場等;二是增強個人的職業素養,特別是要在個人“軟技能”上下功夫,提高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三是修煉求職技巧,這是求職的直接能力,個人的談吐、禮儀等各方面的求職技巧都要掌握。
技能單一的大齡求職群體增強就業競爭力的關鍵是,要積極利用政府職業培訓平臺,更新自身專業知識和提高職業技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