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中文太差進不了外企
|
發表時間:2006/1/9 瀏覽 3513 次 |
前不久的一場校園招聘會上,不少英語過了四級、六級,甚至專業八級的大學畢業生,因漢語表達能力不強,被急需用人的外資企業拒之門外。
對此,有人認為這種招聘要求太過分,進外企工作英文好就夠了,何必苛求漢語能力?也有人認為,外企重視應聘者的母語表達能力,這是對個人素質進行綜合考量的基本要求。
外企的明智之舉
中文太差進不了外企,實屬必然。任何一家企業到境外發展,在經營活動中都需要經營者的本國語和所在國的母語兩種語言。前者主要用于企業內部和經營者與本國的聯系,后者主要用于與所在國的客戶打交道。所以,兩種語言都很重要,不可偏廢。這不僅是因為連母語都表達不清的人其實不會真正有過硬的外語水平,而且也與外企的經營宗旨有關。外企在中國,服務的對象主要是中國人,當然必須有“既會英語,又能熟練運用中文寫點東西的人才”。如果漢語表達能力不強,勢必影響與中國客戶的溝通,影響業務,又怎么能為企業創造最大的利潤呢?所以,外企重視應聘者的母語表達能力既是必然的,也是明智的。
人才本土化的必然要求
很多人覺得外企總是有種“洋味”,比如辦公室里大家互稱英文名字,比如工作E-mail都用英文,很多仰慕外企者因此認為只要外語好便可通行外企。其實,他們看到的只是表象。所謂外企,也是扎根于中國市場的企業,要跟中國的消費者、合作伙伴、客戶打交道,否則便難于生存。因此,外企招聘的人員,必須是了解中國文化和市場的當地人才。時至今日,外企的人才本土化早已“入木三分”,原因正在于此。而很多外籍人士和“海歸”之所以不受外企青睞,原因之一也就是因為這部分人“水土不服”,不熟悉本土市場,與當地文化不融。從這個視角來看,中文太差者理所當然要被外企拒之門外。弄不好,他們恐怕也會被所有在中國立足的企業拒之門外。
母語是安身立命之本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依托,是各種文化元素中最基礎、最基本的部分。如果說英語是對外交流的一種工具,那么漢語則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基。如果漢語不過關,話說不利索,文章寫不通順,對一個中國人的影響就是全天候、全方位的,其影響顯然要遠遠大于英語。現在,漢語太差的人,連外企都不愿意要,恰恰說明了母語存在的價值和重要意義。回頭看看身邊鋪天蓋地的外語培訓廣告,想想每年“折磨”數以百萬計的莘莘學子和專業人員的外語考試,而母語教育卻冷落得多,再反思時下外企用人的新標準,我想,我們該清醒過來了。
關愛母語,一種文化呼喚
求職者的中文太差居然進不了外企,這則新聞,讀來確有些出乎意料,可細細想來又在情理之中。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母語的包裹中。關愛母語,往小里說,有助于人們順暢地交流和自由地表達;往大里說,則關系到民族認同和文化接續的宏大話題。然而,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出現了較嚴重的冷落母語的情形。無論是漢語的人文性還是工具性,在目前我們的社會里都沒有受到應有的關切。于是,我們看到英語八級的學生,卻連撰寫工作計劃等文書都存在語句不通、文字拖沓的毛病;滿口流利洋文的“白領”,居然寫不出幾個規范的漢字。這種狀況實在令人感到悲哀。
請給予我們的母語更多關愛吧。因為,這是一種源于文化的呼喚。
“門檻”提高是規律使然
浦東剛剛開發開放時,上海外語人才奇缺,萬千崗位虛位以待,因此稍稍有些外語基礎的人才,幾乎都可順利進入外企。后來,隨著有效人才供應量的增加,外企不斷提高門檻,逐漸開始要求英語四級、六級、專業八級、高級口譯等。及至今天,由于上海高等教育早已普及化,英語流利的高級人才多不勝數,而浦東最初開放時的黃金求職時代已成過去,企業用人附加中文好的條件也就成為必然。從這個意義上說,招聘人才時提高對應聘者中文功底的要求,實是人才市場競爭的規律性結果,也是外企用人的大勢所趨。
不能僅僅責怪學生
老實說,作為一個即將畢業的在校大學生,看到這樣的新聞著實心焦。外企,怎么又看重起中文來啦?曾幾何時,一屆又一屆的師兄師姐畢業回校“傳經送寶。”他們留給我們的,是“學好英文,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名言”。于是,為了將來謀得一份好工作,我們不惜參加各種英語強化班、口譯班;走進一場接一場的英文考場。投入時間、精力、金錢,我們剛在英文學習上得到些許安慰與回報,現在外企的用人標準突然又提高了,我們如何吃得消?
回頭想想,現在高校里日趨普遍的“重外語,輕母語”現象的確需要糾偏,有的同學連中文簡歷都寫得詞不達意,不知所云。但問題是,前幾年的全民英語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