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預測:今年就業壓力將達高峰
|
發表時間:2006/1/11 瀏覽 2990 次 |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家信息中心近日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新的經濟、社會藍皮書,對2006年的就業情況進行了分析和預測。
收入差距最受關注
調查顯示,超過四成城鎮居民計劃明年換工作或在工作中求得新的發展。2005年城市居民最關心的社會問題是下崗就業、社會保障等;大家認為當前的主要社會風險依次為貧富懸殊、金融風險和高失業率。收入差距連續4年受關注度排行第一。
就業拐點即將出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勞動與人力資本研究室主任都陽繪制的“就業人口不斷瘋長造成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的曲線分析表格表明:2006年新增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其后處于遞減趨勢,到“十一五”末期,新增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到800萬人。“十一五”期間新增勞動年齡人口遞減的態勢非常明顯,就業壓力相應會減輕。
“十一五”頭兩年就業壓力最大
“十一五”期間每年城鎮新增勞動力在500萬到550萬之間,如果農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轉移1000萬勞動力,加上往年失業的人口,“十一五”期間可能有四五千萬勞動力需要就業。“新增就業壓力大、轉移就業壓力大、再就業壓力大、總量規模壓力大”是我國就業的特點,未來一段時間就業壓力還將繼續增大。“十一五”的頭兩年是勞動年齡人口增長最快的兩年,也是就業壓力最大的兩年。
中小企業成解決就業壓力大戶
“十一五”期間的勞動力供給壓力將逐步減輕,相對于“九五”和“十五”期間,創造就業需求的壓力減輕。據專家介紹,解決就業要遵循規律,從企業規模結構來看,開始是幾萬人的大企業,后來就是中小企業解決就業。英國、德國、美國等國家的經驗顯示,65%到80%的從業者在中小企業就業。2004年我國就業率最高的是私營企業,其次是有限責任公司,第三是個體戶,它們占全部新增就業的80%。這說明發展自由職業、微型企業和中小企業是提高就業率的出路之一,其特點是小本、微利、資本有機構成低,但抗風險能力低,承受有關部門收費罰款和攤派的能力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