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枯竭了,你要怎么辦?
|
發表時間:2006/1/20 瀏覽 3134 次 |
有這樣一果園的梨樹,幾度春夏秋冬,數番風霜雨雪,仍屹然挺拔、枝繁果盛。可是園丁卻發現一些樹干已經開始萎縮、枯朽。盡管梨樹不會立刻倒下,但園丁清楚,放任不管,它們轟然倒掉的日子必定屈指可數。
如果這個果園好比咱努力成長的職場,你就是那棵梨樹。那么,可以負責任地說:你遇到職業枯竭了。
果園篇:枯竭都是一樣的嗎?
所有的成功都一樣,枯竭卻各有各的枯竭。
工作倦怠,也稱為"職業衰竭"、"職業枯竭",是指在工作重壓下的一種身心俱疲并阻礙個人發展的狀態。職業枯竭的高發人群主要包括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壓力群體及自我評價低者。人們--特別是中青年人--對自己長期從事的職業,會逐漸喪失創造力,并且伴隨著價值感的降低,越來越感到身心俱疲。人會對自己長期從事的職業產生一種疲倦感,從而引起了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問題,諸如身體疲勞、情緒低落、創造力衰竭、價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攻擊性行為等。
就一般人而言,如果你在職場中碰到下列的問題與困惑,那么,你的職業枯竭期,即使不在眼前,也為期不遠了。
這些問題和困惑是:
角色模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怎樣做;
人際應急,無端起自己的人際關系,進而影響到對自己工作的滿意程度;
職業發展,困惑自己究竟會走向何方,對前途缺乏信心;
組織結構,開始抱怨所在單位的人事、組織結構,將責任歸咎于同事;
家庭關系,家庭不再是緩解壓力之源,反而加重了心理的負擔等。
上海向陽生涯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職業規劃師洪向陽認為,根據職業枯竭的表現形式,可把職業枯竭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情感衰竭型
指個體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狀態,工作熱情完全消失。情緒衰竭一般表現為個人認為自己所有的情緒資源都已經耗盡,對工作缺乏沖動,有挫折感、緊張感,甚至害怕工作。調查表明,有35%的人有較高的情緒衰竭,只有38.8%的人情緒衰竭程度較低或者沒有。
Linda就屬于這種類型。今年27歲的Linda,現在服務于一家外資公司的上海代表處,至今已有兩年的時間。兩年當中她一共被提拔了兩次,現在已經是代表處的"二把手"了。然而,正在別人看來一帆風順的時候,她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問題。"我早上上班的時候非常痛苦,有時即便洗漱完畢,我也無法讓自己邁出家門去上班。" Linda在對向陽生涯職業規劃專家陳述時這樣說道。但是,她非常清楚地是,處于現在的位置,離職對于公司和她雙方都是極大的損失。于是每次她都強打起精神克服,但一段時間后,零散的雜事再次讓她感到疲倦不堪。
二、玩世不恭型
指個體以消極,否定,麻木不仁的態度對待工作。具體表現為在工作中,刻意與工作以及其它與工作相關的人員保持一定距離,對工作不熱心和投入,對自己工作的意義表示懷疑。在接受調查的職場人士中,接近一半的人(45.2%)玩世不恭的程度比較高。
25歲的蘇小姐正處在這種狀態。她是位社會新聞記者,剛畢業的時候懷著滿腔熱情如愿以償地進入了自己理想中的新聞單位,做起了記者。一度,他曾經十分為自己的工作驕傲,并自己立志要做"正義的化身"。然而,工作還不到三年的他,整天奔波在社會低層,面對許多社會陰暗面,他卻無能為力時,他感到了疲倦,甚至懷疑:寫文章報道這種"隔靴搔癢"式的方式是否能讓自己真的成為"正義的化身"呢?他對工作的滿腔熱忱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不再熱心地關注采訪對象的生活和命運,而是和他們始終保持著距離,每次采訪一結束,寫完稿子交了差,他就再也不和采訪對象聯系了。
三、個人成就降低型
指個體評價自我的意義和與價值的傾向降低。表現為個體對自身持有負面的評價,認為自己不能有效地勝任工作。被調查者中有42.3%的人成就感并不是很強。
工作7年,經過兩次跳槽, Paul在職業市場中的價值一路看漲--薪水翻番,責任加大,能力加強,結識的人檔次越來越高。蘇小姐在大學里學的是財會,畢業靠硬關系進入一家大型國企做財務,2年后趁著培訓市場迅速發展的東風跳到一家銷售培訓公司,跟著老板使自己在這個規模不大的小培訓公司里學到了"正宗"功夫,三年下來,蘇小姐從電話銷售成長為客戶經理,對培訓產品熟悉,而且認識了一批大中企業培訓經理、主管……第二次跳槽是進入一家大型民營人力資源管理咨詢公司,拉起人數不少的企業HR成立俱樂部,經營的有聲有色,結識了一批總監級別的HR。2年后蘇小姐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