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五大商業潮流
|
發表時間:2006/3/30 瀏覽 2016 次 |
有些人認為,商業成功完全取決于執行,但他們錯了。對產品市場、技術和區位的選擇,都是長期經濟表現的關鍵要素。行業差了,管理再好也沒用。
在銀行、電信和技術等產業部門,有近三分之二的西方上市公司的有機增長,都可歸因于進入了正確的市場和正確的地方。順應潮流的公司獲得了成功,逆流而上的公司則往往苦苦掙扎。認清潮流并制定引領潮流的戰略至關重要。
哪些潮流會讓2015年的營商環境與當今世界截然不同呢?我想著重指出會改變商業大環境的五個趨勢。
首先,經濟活動的中心將發生深刻轉變,這種轉變不僅是全球范圍的也是區域范圍的。
由于經濟自由化、技術進步、資本市場發展和人口變化,世界經濟活動開始了大規模的重新調整。
如今,亞洲占全球生產總值(GDP)的13%(不包括日本),而西歐占30%多。今后20年內,兩者的比例將趨于一致。部分產業和職能部門將出現更富戲劇性的轉變,比如制造業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這還不僅僅是向亞洲進軍那么簡單,區域內的活動與跨區域的活動同樣巨大。今后20年,美國仍將在經濟增長中占據最大比重。
第二,消費者形態將發生變化,消費者覆蓋面顯著擴大。
今后10年,將有近10億新消費者進入全球市場,因為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將推動這些地方的家庭年收入超過5000美元的門檻——家庭年收入一旦達到5000美元,人們通常就會開始消費非必需品。到2015年,新興經濟體中的消費者年消費能力,將從4萬億美元上升到逾9萬億美元,接近西歐目前的水平。
在發達經濟體中,消費群體的轉變也將是深刻的。人口在老化,但也會在其他方面出現變化。比如,到2015年,在美國的西班牙裔人,將擁有相當于中國所有消費者60%的消費能力。無論消費者身處何方,對于同一種產品和品牌,都將掌握更多信息,并有更多購買機會。
第三,技術的連通性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技術革命尚處于初級階段。我們正在學習如何最好地利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激光技術和納米技術等新技術也將對產品和服務產生巨大影響。而更重要的是,技術帶來了行為改變。我們的工作不僅是全球化的,而且也是即時的。我們在以新的方式構建社會與聯系(2005年,12%的美國新婚夫婦是通過網絡認識的)。目前有超過20億人使用手機。我們每年發送9萬億封電子郵件。我們每天要進行10億次Google搜索,其中超過半數是非英語的。這也許是歷史上第一次,地理因素不再成為社會和經濟組織的主要束縛。
第四,爭奪人才的戰場將轉移。
勞動力和人才本質的轉變,將遠比人們普遍注意到的工作崗位向低工資國家轉移更為深刻。向知識密集型產業的轉變,突顯了訓練有素的人才的重要性和稀缺。但全球勞動力市場的不斷一體化,正在開啟巨大的新人才來源。在發展中國家中,有3300萬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專業人員,這一數字是發達國家的兩倍多。對許多公司和政府而言,全球勞動力和人才戰略,將變得和全球采購和制造戰略一樣重要。
最后,企業的職能和行為將受到越來越多的審查。
隨著企業在全球進行擴張,對環境的經濟需求加強,社會對大型企業的懷疑程度會加深。當前跨國企業的觀念原則,例如股東價值、自由貿易、知識產權、利潤返還,在全球許多地方都沒有被理解,更不用說被接受了。
丑聞和環境災難似乎不可避免,正如它們可能被過分夸大,激起反感,并造成出現政治和監管反彈的壓力一樣。全球商業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規模日益增大,真正的全球巨無霸企業的出現,都會在今后10年讓這種壓力加劇。企業絕不會得到熱愛,但會得到更多賞識。商界領袖需要主動出擊。他們必須更有力地證明企業在社會中存在的理由,以及企業對社會福利做出的巨大貢獻。
企業需要理解這些趨勢的含義,還要理解顧客需求和競爭發展的含義。把戰略同以上考慮結合起來的企業,將最有可能取得成功。思索這些趨勢所花的時間是值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