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職場人脈關系:遠離社交強迫癥
|
發表時間:2017/11/2 瀏覽 5614 次 |
每一位職場新人都渴望早日成功,也都重視“人脈”,更希望能利用現有的“人脈”,早點獲得回報。這樣一來,“過節送禮,請客吃飯”,就占用了很多職場新人的“業余時間”,也耗盡了每個月的薪水。很多人既便心里抗拒這類事,也還是硬著頭皮去“做人情”。
為了拓展人脈,第一個被他們想到的辦法,就是請人吃飯。而且越吃越頻繁,越吃越時髦,越吃越高檔,大家搶著買單。好像只有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身份、熱情,才能成就人脈。到后來,往往是越吃越不堪重負,越吃心里越不平衡,因為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
為了拓展人脈,很多人早就放棄了工作之余的閑暇。大到主題沙龍、特色派對,小到朋友茶樓小聚,都不錯過。
這種”社交強迫癥”,已經成了今天職場上的通病。患上“社交強迫癥”的年輕人,大多功利心和進取心較強,希望快速建立起自己的人脈,但因為缺少好的方法,這種過度的社交熱情,反正給自己帶來焦慮。
他們時常感覺到為了應酬種種“場面”、維護種種“人情”而身心疲憊,雖然想緩一緩。但想到有可能錯過“重要人物”時,就又覺得坐立不安。于是定下“寧可錯殺一千,也不可放過一個”的社交原則,聚會不管大小,派對不論公私,一律通吃。
他們一方面鍥而不舍地努力著,但同時又切身感受著疲憊,是進是退,無所適從。還有的人只要一在家呆著,心里就恐慌、不踏實。只有來到社交場合,不管是否結識了有價值的朋友,都有種安全感、成就感,所以每到下班時間,就習慣性地拿起電話,聯系朋友或客戶,以各種理由制造聚會的機會。
而種種該做的“人情”,該送的禮,該巴結的人物,也是他們巨大的心理負擔。一項針對職場新人的調查顯示:80%的人越來越重視“人脈投資”。可真正怎么做才能恰到好處,很多人比較困惑。做得“淡”了,好像跟不上“交際場”中的“潛規則”,做得“過”了,又怕惹上“拍馬屁”嫌疑。所以,一切都只好摸索著自己行事。
曉露是個天真、靦腆的女孩,大學畢業后來到一家公司,踏踏實實地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可時間長了,她發現,其他同事都和老板有說有笑,只有自己插不上話,她覺得心里很郁悶。
而一到同學聚會中,同學們也都是侃侃而談自己的“關系經”。有人炫耀自己如何為“做人情”不惜血本;有人吹噓自己在單位里如何“吃得開”,到外受歡迎。曉露受到“啟發”,她覺得,自己要付諸行動了,應該跟老板“拉拉關系”!
無意中,曉露得知下個月是老板的生日,便打算從生日禮物著手。她想:要不要問問同事會怎樣做?該怎么送禮?可萬一被人說成“馬屁精”,那就慘了!于是曉露決定獨自行動。
老板是個時尚女性,所以曉露在商場挑了一個漂亮的胸針,體積小,也不顯露,并封了一個紅包,寫上了祝福語。老板的生日那天下班后,曉露等其他同事都紛紛回家,這才來到老板辦公室。老板有些驚訝,但還是很欣然地接受了禮物,只是堅持退掉紅包,這令曉露尷尬。
曉露忐忑不安,盡管走出了“拉關系”的第一步,但她擔心:老板到底會怎么看她呢?自己這么做會不會惹老板討厭呢?以后的“人脈投資”又該怎么做?這一連串的問題,使她終日煩惱不已。
其實,做人脈的原則是“順其自然”,根據自己的職業路徑,廣泛傳播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在這個過程自然而然地找到適合自己的交際圈。如果像曉露這樣為了人脈而“左右為難”,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人脈的經營與維護講究的是互惠互利。當你尚處于專實力業的稚嫩水平,還不具備給人以幫助的能力的時候,刻意地追求“人情投資”,會適得其反。而且,專業實力,往往也是一個人進入相應圈子的身份證。雖然沒有人來考證你的準入資格,但是你得具備一定的能力和價值,這樣的圈子才會接納你,認同你。
比如,在老板的眼里,有價值的員工,應該是努力學習、不斷進步、主動應對工作中的挑戰,協助老板面對市場難題,幫企業在市場中競爭中站腳穩跟并不斷壯大的員工。而像曉露那樣,送禮或者送紅包,等于無形之中給了老板一種壓力,仿佛“規定”老板要欠下自己一份人情,這種做法很容易被老板反感。
針對上面的案例,其實曉露應該做的,是以開放、坦誠的心態,勇敢地和老板去溝通,多進行工作上的交流。在溝通的過程中,雙方才能增進了解,培養感情。另外,職場上的成功,首先取決于個人有無清晰的職業規劃。有了規劃,就有了發展的方向。
建立人脈,最好也服務于你的職業規劃方向。與自己的職業方向比較一致的,或比較接近的就應該著重去發展,其他方面我們可以去做一些接觸,但要分輕重緩急。如果有一個朋友引薦你到某一個圈子里去,你就很興奮,但要考量這個圈子是否適合你。可能這是個誘惑,對你今后的目標也沒有多少好處,只會浪費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其實,做人脈的最大收獲之一,就是人做為一種“社會動物”在和別人交往過程中的那種幸福感、充實感。如果挖空心思要去和某個大人物、大老板“講交情”,不僅自己心累,而且方式稍有不當的話,只會適得其反。
所以,經營職場人脈,一定要把握“順其自然”、“瓜熟蒂落”的原則。具體說來,可歸納為三項準則:
未雨綢繆,提早準備。人脈是一項“未來投資”,要提前進行“人脈儲蓄”,不能事到臨頭四處去“拉關系”。
與其刻意結識“大人物”,不如善待身邊每一個人。
杜絕“一次性”人脈。如果人和人之間,你幫了我,我幫了你,之后就再也沒有來往,這是最失敗的人脈。人脈,最關鍵的是隨時來往,隨時連絡。
幫助別人是“順手”的事情。只有心里真正想著他人,你隨時隨地都可以為他人提供幫助。比如,下班之后,你告訴你的同事,哪里有打折的商品,這對你是小事一樁,而你的的同事卻可能因此心頭一暖。
做人脈,其實并沒有那么復雜,也沒有那么可怕。你只需從手頭的工作做起,從身邊的人做起,幫助你遇到的每一個人,敞開心扉和每個人溝通,把“干好工作”與“維系人脈”當做一件事來做,把與人溝通當做一件快樂的事情。長此下去,你一定能擁有適合你自己事業發展的人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