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人創業失敗會再次創業,有些人失敗一次就不玩
|
發表時間:2021/1/5 瀏覽 6058 次 |
§01 那些創業失敗的故事
我對創業的第一印象,是在我大學的時候。那時候臺灣吹起一陣咖啡風。不少上班族覺得日復一日的工作沒有意義,向往起經營咖啡店的自由閑適,想象中的畫面是這樣的:
早上不用趕車,在自己想要的時間起床,走進充滿自己設計理念的咖啡店。開店、沖煮咖啡,和各色喜愛咖啡的人士交流攀談中,悠閑結束一天。有空可以做點自己喜歡的休閑活動,想出去旅游也不用跟老板請假。偶爾想起過往枯燥的上班族生活,在笑意中享受眼前的咖啡時光。
想象很美好,現實很骨感,不到半年就迎來閉店潮。許多人這時才發現,經營咖啡店比上班投入的成本高多了,也沒有想象中那樣的閑適。
很多人投資的成本根本拿不回來,分給房東、裝潢公司,幾年積蓄都賠進去,最后只能草草停業,回去上班。
創業失敗的經歷,成了他們再也不愿回想的痛。
但是也有人重復創業,屢敗屢戰。有的真的后來有所成就,但也有人始終在創業的路上。
如果你有創業的念頭,通過了解創業現象背后的心理效應,可以用來了解我們自己是否適合創業,又是否有足夠的風險承擔能力,在創業失敗后繼續努力。其關鍵就在于「毅力」。
§02 你認為自己 是個有毅力的人嗎?
談到創業,經常談到的一項能力就是「毅力」,毅力又有人稱為韌性(resilience),或者抗挫力(對抗挫折的能力),是一種具備較高意志力的表現。
創業需要毅力,自己當老板,要承擔的風險也更多了。尤其創業初期,很多時候老板兼員工,一方面節省成本,一方面親力親為熟悉業務,也好帶領下屬。
面對挫折,員工可以任性辭職,但老板很多時候必須表現出他的堅忍,不然自己手足無措,員工看大事不妙可能就跑了。
毅力指的是:「一個人面對生活逆境、創傷、威脅及其他重大壓力的良好適應,也是個人面對生活壓力、挫折,忍受艱難,自我修復與適應的能力。」
這又包括內在與外在兩方面的因素,內因包括「自尊、情緒穩定或調節、自我效能、樂觀或正面信念、具人生意義或意義賦予及重構等。」
換言之,你想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創業,請先看你當前的人格特質。特別是面對挫折的時候,你的反應是什么?如果當挫折發生,你是否有足夠的調節能力。這個能力不是用想象來評估,而是就過去的經驗來看。
過去當現實中發生挫折時,你是否能夠有效調節己的情緒,保持積極的態度,忍受解決問題的困難過程。假如過去給人打工的挫折反應都是負面的,那么當創業中發生困難,你何以認為就能堅持?
§03 創業不能只靠自己, 毅力包括外在因素
毅力除了內在因素,還包括外在因子,比如「社會支持、早期有關愛的照顧者及安全依附關系、心理治療專業資源等。」
多數人只看到毅力的內因,卻忽略了毅力的外因。就像前兩年被紐約大學和加州大學研究團隊改寫的「棉花糖實驗」。
原始的棉花糖實驗,指出有些孩子能夠忍住不吃眼前棉花糖,好得到研究人員許諾的加倍棉花糖。這些孩子擁有「延遲滿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能力,未來發展會更加成功。
然而,前兩年的研究顯示,有的孩子能夠忍受住不吃棉花糖,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心理就比別人能堅持,而是受他們家庭背景的社經地位影響。
家庭條件差的孩子,他們根本無法相信今天的忍耐,能得到明天的獎賞,所以以眼前有棉花糖,他們會先吃了再說。
生在家庭條件在經濟等方面比較穩定的孩子,一來他們對人的信賴感更高;二來他們抗風險能力高,就算眼前棉花糖吃不到也無所謂,反正家里會提供。
這告訴我們一件事,毅力不是空中樓閣,而是來自環境中是否能提供足夠的助力,這些助力使得一個人的內心保持穩定。
比如你今天想要創業開咖啡店,但你手上的資金只有過去打工存的幾十萬,父母基本幫不了你,能夠跟銀行貸款等現金流也捉襟見肘,那么創業過程的心理往往戰戰兢兢,因為對你來說一失足就會成千古恨。
同樣地,對照社會上一些富二代創業,他們資金充足,有父母的人脈資源和智囊團。創業起來心情就會比較穩定,因為抗風險的能力相對也高出許多。
所以當你想要創業,除了考慮自身能力,也要考慮你周圍環境可調動的資源。不然賺完親朋好友這筆,后續無以為繼,創業失敗等于只是時間問題。
§04 不要讓樂觀效應騙了你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心理效應,就是「樂觀效應」。人的大腦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人經常會受到非理性思維左右。
心理學家丹.艾瑞里在《怪誕心理學》中提到一個實驗,實驗者訪談研究生,請他們預估自己寫出論文的時間。樂觀一點的研究生,平均預測16周;保守一點的預測33周。一年后研究人員回訪,發現研究生整體完成論文的時間是55周。
我們可能會高估我們毅力的內因和外因,以及通過自身和手上資源導致的創業成果。包括高估成本回收的時間,在創業初期消耗太多不必要的支出,導致才看到賺錢的曙光就因為子彈不足不得不退場。
因此如果要創業,要想平衡樂觀效應,最好的方式就是廣泛搜集行業的相關數據。前人平均花多少時間、多少資本才能損益兩平,過程中也不斷通過客觀數字,而不是自我感覺來計算運營的成本和風險,才能讓創業不會淪為唐吉柯德式的幻想,導致失敗。
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行業,更要做好事前的功課,對該行業的法務、財務、人事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上班族開咖啡店為什么失敗居多,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干的都不是自己原本的專業。
§05 結語: 失敗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戰
毅力、外在資源和客觀的數據分析,三者都是創業不可少的元素。
除此之外,真正的創業家,他們有創業的理想,也愿意付出足夠的努力。即使失敗,基本不會影響他們的人生道路。因為他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又為什么要堅持。
但有些人并不是真的想要創業,他們只是想要逃離一個不喜歡的環境,他們只是需要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想象空間。
這時創業的失敗往往會給予他們沉重的打擊,讓他們再也不敢嘗試,因為創業其實不在他們人生規劃的道路上,他們只是誤入叢林的小白兔。
你知道自己為什么創業嗎?
先想清楚這件事,比什么都重要。
文:高浩容 |
|